□江志林(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第八中學)
校園文學的研究與開展能否讓所有的同學愛上校園文學?甚至于成為作家?肯定不能!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喜歡,讓有特長的同學多了些機會,這不正是我們作為語文人應該堅守的責任和擔當嗎?至于有老師懷疑會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愛一個人會不會覺得是負擔?我想付出再多反倒會以為是幸福。猶如當我們的孩子愛上校園文學閱讀或寫作之時,哪怕通宵達旦肯定也不會認為是負擔。誰也不能否認校園文學的育人作用,對語文素養的促進作用乃至提升教學成績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倘若不讀書的教師教讀書、不寫作的教師教寫作,那真是不可想象的。青島市嶗山區林詩紅名師工作室有幸追隨和學習校園文化委員會多年,并且用課題研究作為抓手,緊緊圍繞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核心,把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文學修養來助力發展。我們五所課題學校申報與研究的課題分別是教師文學修養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研究、教師文化修養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教師文學修養與語文高效課堂實踐的研究、教師文學修養與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教師文學修養與校園文學社團實踐的研究。我非常同意張鵬舉教授的觀點,即“校園文學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校園文學本是滲透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立體式的。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負責的五項課題研究的價值也正體現了這一點。
我想給校園文學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主要有兩點:
一是推廣實驗學校好的經驗和做法,成書立制,給更多的學校提供踐行的參考。未形成各個學校的校本課程的建立和開發提供藍本。(示例略)
二是建立和完善“互聯網+”的平臺功能,借助“葉圣陶杯”“文心雕龍杯”兩大作文大賽,加大宣傳力度,以推動校園文學更好的服務學校、服務學生,增加其公信力和含金量。(實例略)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自上而下的改革更能順利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畢竟“一枝獨秀不是春”。相信并期待在校園文化委員會高屋建瓴的引導下,在與會同仁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校園文學如雨后春筍成為學校教育的一股清流,直至匯聚成河,像當年北京校園民謠一般興起、壯大、流行起來。讓更多的孩子依靠校園文學敢于做夢,樂于織夢,收獲夢想,走成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