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們都把這兩句詩當童謠一樣唱了那么多年,卻似乎從來沒有質疑過,為何“小時不識月”?怪哉,怪哉!
我是再也回不到童年或者幼年,去體會“小時不識月”的情形了,老家在農村,更不知道“白玉盤”為何物。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老百姓把月亮留給了夜不成寐的人、留給了詩人。那時的兒童或者瘋玩了一天,或者幫襯著做農活,都挺累的了,除了唱著歌謠,吹著牧笛,牽牛驅犢,戴月荷鋤,踏月歸來之后,便是早早進入了酣甜的夢鄉。
我當年生活過的貧瘠的土地上,并沒有多少關于月亮的神奇的甚至怕人的故事,即或有也不知遺忘在時光的哪個犄角旮旯里去了。因為我們向往城市的霓虹燈、城市的燈紅酒綠、城市的車水馬龍……
二
城里的月亮自然跟農村,尤其是幾十年前的農村是不一樣的。
城里的月亮并不都是“白玉盤”一樣,更多的時候是昏黃的,在塵土狼煙中如一粒雞子,在霧霾凝重里喘著粗氣咳嗽著,在燈紅酒綠的夜景下還會發出紅光,在沙塵暴過后,夜闌人靜時,從樓的縫隙里鉆出來,大得出奇,把人嚇了一跳,但并不是害怕,更多的是難得這么皎潔,久違了。
三
小孩怕黑,毋庸置疑,但是小孩子不喜歡月亮,甚至害怕月亮,這一現象還是我有了孩子后,才遇到的。
我兒子就出生在城市,小時候就怕月亮,也許,他怕得有理。
是啊,還是那么一枚月亮。我們住在樓上,周圍幾乎沒有什么植物,更談不上什么高大的樹木了,大晚上的,就那么直愣愣地瞅著你,不言也不語,是不是總有一種被審視的無處躲藏的尷尬。
是啊,還是那么一枚月亮。當你從熱鬧繁華到不堪的商場出來,看到霧霾彌漫中的月亮,紅腫著眼睛看著你,在汽車尾氣的熏蒸中,你是什么感覺呢?
是啊,還是那么一枚月亮。在你家的陽臺上,照著快要入睡的孩子,意境也許是美的,但是當孩子無窮無盡的“為什么”襲來的時候,孩子的內心也許真是恐懼的,對未知的恐懼……
小孩子也不喜歡不完美。當他看到月亮缺了一大塊的時候,總是問我為什么,但是無論我如何解釋,使盡了渾身解數,他似乎還是不明白,還是不喜歡缺了的月亮,或者擔心月亮會殘缺。
四
我上大學的時候,讀冰心的詩,手抄冰心的詩,總被她描寫的親情感動。
特別喜歡這一首:我在母親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是啊,母愛是那么地幸福溫馨,那么地皎潔無瑕,那么地包容博大。
如今,我覺得,自己再也回不到童年或幼年了,就是模仿城里人不好意思地依偎在母親懷里,卻也再也找不回那無憂無慮的童心了,一種莫名的惆悵時時襲上心頭。
每次重讀李白的這首《古朗月行》,都悵然若失,忽忽不樂,又不知所以。后來才明白,是自己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失樂園的感覺油然而生。
五
這么多年的城市生活,依然沒有改變我農村生活留下的習慣:不喜歡拉上窗簾再睡覺,就是拉窗簾也不喜歡拉嚴實了。在農村也無需拉上窗簾再睡,其實我小的時候,家里是沒有窗簾的。
我怕月亮,是從我的雙胞胎姐姐去世之后開始的。
每每深夜欲睡時,熄燈后發現月亮照在床上,我就想起了二姐,如今荒冢一堆,凄苦地躺在千里之外,久久難以入眠。
從此,我開始怕月亮,開始拉嚴了窗簾睡覺。
六
是啊,有多少成年人,更多的是經歷過事情的人,最多的是老人,在月亮最圓的時候,內心總是隱隱地有某種缺憾,悵然若失,忽忽不樂。
總會無奈地抱怨一句:此月偏向別時圓!
越老越怕月亮,越怕圓圓的月亮,越怕中秋的月亮。
七
其實,《古朗月行》的結尾是這樣的兩句:“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大多數人是不會背這兩句的,更少有人懂這兩句,我倒是希望永遠不要懂才好!
(韓雙河,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文學社指導教師)